植筋加固技術作為既有建筑結構加固的主要方法之一,通過將鋼筋植入混凝土基材并借助結構膠粘劑的粘結作用,實現新舊構件的協同受力。其加固性能直接關系到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,但實際工程中,植筋效果常因多種因素影響而出現偏差。從材料選擇到施工操作以及環境,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導致植筋承載力不足、耐久性下降等問題。深入分析這些影響因素,是確保植筋加固工程質量的前提。
一、材料性能:
植筋膠的性能是影響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。作為粘結鋼筋與混凝土的關鍵介質,植筋膠的粘結強度、觸變性、耐老化性等指標至關重要。粘結強度不足會直接導致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傳力失效,而觸變性不佳則可能引發施工時膠液流淌、滴漏等問題 —— 如立面或頂部植筋時,低觸變性植筋膠易因重力作用下沉,造成膠體滴落。此外,植筋膠的耐老化性與耐溫性對長期性能影響很明顯:在潮濕、高溫環境下,劣質植筋膠易出現水解、熱老化,導致粘結強度隨時間衰減。
鋼筋的性能同樣不可忽視。鋼筋的直徑、表面狀態、材質等級直接影響其與植筋膠的粘結效果及自身承載能力。直徑過大的鋼筋易導致鉆孔直徑與鋼筋不匹配,膠體包裹不緊密;而鋼筋表面的銹蝕、油污會破壞與植筋膠的界面結合,降低粘結強度。實驗表明,表面除銹不徹底的鋼筋,其植筋抗拔承載力出現降低現象。
二、施工工藝:
施工工藝中的每一個操作步驟的規范性都直接影響植筋性能。鉆孔質量是植筋施工的基礎。鉆孔直徑、深度、垂直度需嚴格符合設計要求:孔徑過小會導致植筋膠無法充分填充鋼筋與孔壁間隙,孔徑過大則易造成膠體過厚、固化收縮率增大;孔深不足會使粘結面積減小,直接降低抗拔承載力。
清孔處理是保證粘結強度的重要環節。鉆孔后孔內殘留的粉塵、碎屑會形成 “隔離層”,阻礙植筋膠與混凝土基材的有效結合。規范的清孔流程應用壓縮空氣機和毛刷進行 “吹孔刷孔” 反復三次。若清孔不徹底,孔內粉塵含量超過一定的量,植筋抗拔承載力可降低很多,導致后期檢測時出現鋼筋 “拔出” 現象,不得不返工處理。
注膠與植筋操作直接影響膠體分布均勻性。注膠時應采用 “從孔底向孔口” 的連續注膠方式,確保膠液充滿孔深的 2/3,避免出現氣泡;植筋時需將鋼筋緩慢旋轉插入,利用旋轉使膠液均勻包裹鋼筋表面并填充孔內間隙。若注膠量不足,會導致鋼筋底部無膠;若插入速度過快或未旋轉,易形成氣泡,均會大幅降低粘結強度。
此外,植筋后需按規定養護,養護溫度、時間需符合植筋膠要求 —— 養護期間,禁止觸動桿體。
植筋加固性能是和材料、施工、環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,任何一個環節的忽視都可能導致加固失效。在實際工程中,需從 “材料嚴選、施工規范”等個角度嚴格把控。只有這樣,才能充分發揮植筋加固技術的優勢,確保結構的長期安全與穩定。